骨轉移病灶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穿刺活檢,因有創傷性,大部分患者難以接受。故目前主要依賴X射線、核磁(MRI)、CT、核素等影像學檢查進行初步確定。骨轉移瘤患者的生存期主要由病情、骨轉移瘤部位和原發腫瘤診療效果決定,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生存期相對延長,如43%的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和25%的乳腺癌骨轉移患者的生存期超過5年。
哪些癌癥容易出現骨轉移?
臨床上,易發生骨轉移的惡性腫瘤為乳 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甲狀腺癌、 直腸癌、胰腺癌、胃癌、結腸癌、卵巢癌, 其發生率高達15%~70%,其中骨轉移患者1 年內病理骨折發生率為 22%-52%。發生于 脊柱的骨轉移癌最多,其次為骨盆和下肢長 骨,膝、肘關節以遠較為少見。
為什么脊柱是腫瘤最常見的骨轉移部位?
骨骼是惡性腫瘤第三大常見的轉移部位,僅次于肺和肝。惡性腫瘤轉移有血行轉移、淋巴轉移和直接侵犯三大途徑。脊柱作為人體的軸承骨,貫穿頸部、胸部、腹部和盆腔,與多種組織和器官相鄰。脊柱與四肢骨相比,更接近于甲狀腺、肺和腹部盆腔各臟器。多種組織惡性腫瘤可以通過脊柱動脈系統、靜脈叢或腦脊液轉移至脊柱;脊柱旁惡性腫瘤可以直接侵襲脊柱。腫瘤細胞大多比較“笨”,沒有再生能力,只有小部分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特異性細胞類型的能力,這一小部分細胞稱為“腫瘤干細胞CSCs)”。
CSCs 通 過 叫 做 “ 上 皮 - 間 充 質 轉 換(EMT) ”的“培訓班”獲得生存、運動、侵襲和轉移能力。一旦定植到骨骼,便可釋放各種細胞因子直接或間接地打破骨骼中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間的動態平衡,并且在轉移的腫瘤細胞、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之間形成惡性循環,持續出現病理性溶骨或成骨性改變。它們與骨骼微環境中的細胞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并且在調節骨骼動態重塑平衡中起著主導作用。
骨轉移的臨床癥狀有哪些?
陳煜介紹,臨床上骨轉移腫瘤常見的癥狀有局部腫塊、明顯的疼痛、高鈣血癥、病理性骨折、脊髓和神經根壓迫以及骨髓浸潤。疼痛以夜間休息痛為主要表現。累及脊柱的骨轉移瘤可因累及脊髓神經而導致下肢的疼痛、麻木和無力癥狀,行 CT 檢查或者核磁共振檢查可見轉移部位的骨質破壞。
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可以明確原發病變的具體位置。腫瘤骨轉移可導致病理性骨折、高鈣血癥,脊髓壓迫等并發癥。有些患者受輕微外力作用就會發生轉移部位骨折 (病理性骨折),若出現脊柱轉移,還可能會破壞脊髓、神經,嚴重的可能導致截癱。
骨轉移是否代表進入晚期?
骨轉移雖然是晚期,但骨轉移的出現并不是“宣判”為腫瘤終末期,對易發生骨轉移的惡性腫瘤,應定期進行檢查,及時評估病情,采取有效以及最合適患者的治療方式。
陳煜介紹,骨轉移的預后與腫瘤的性質、大小、發生部位、惡性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情況等密切關系。前列腺癌、腎癌、甲狀腺癌以及乳腺癌骨轉移發展較為緩慢,積極治療后,大多數能延長生存率;而肝癌,肺癌等骨轉移發展較快,分化較好的腫瘤預后較好,分化差的腫瘤預后亦差。
結合大量研究及臨床試驗證明,相當一部分惡性腫瘤骨轉移后還會有很長的生存時間,但是由于傳統觀念多為消極等待,在患者發生骨轉移后,骨折、截癱等并發癥中煎熬直至生命終結,這種做法既無奈,也是對患者的殘忍。陳煜提醒,不管是什么腫瘤,一旦發現骨轉移,一定要及時診治,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
針對單發或局限的骨轉移瘤及有病理性骨折風險的患者,及時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目的是清除病灶、恢復穩定性和功能重建,包括微創手術和開放手術。若患者一昧地等待、觀望,錯失最佳治療期或者形成多處轉移后,則有可能喪失最佳手術時機。對于沒有手術機會的患者,也可以通過化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內分泌治療等相關治療減少痛苦延長生存期。
骨轉移后患者需注意什么?
陳煜強調,骨轉移也就是骨繼發惡性腫瘤,一般發現骨轉移還要看具體原發病灶在哪里以及骨轉移到哪些地方。
首先,要注意臥位休息或減少運動量,禁做突然或過猛的彎腰、前傾、后伸等動作,最好睡硬板床,避免發生病理性骨折;另外,骨轉移有手術指征的也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比如發生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很大,或已經發生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病理性骨折,需要考慮手術;此外,骨轉移癌的患者每個月定期應用雙膦酸鹽類的藥物,比如唑來膦酸等抑制骨細胞破壞治療,也有護骨的作用。同時,骨轉移可能會引發骨痛比較重,除了應用止痛藥物之外,還可以局部放療來止痛治療;骨轉移的患者還會伴有全身情況的變化,如食欲缺乏、消瘦、貧血等。因 此,要加強營養,注意飲食調節,多食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較多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類及瘦肉等。